關于中國風水遺產
二、風水做什么,風水做文化遺產、做文化產業、做分類標準
第九,風水做文化遺產。
中國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沒有“風水"。這可能有時間方面的順序安排,也有意識形態方面的統籌兼顧。
風水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水做遺產,需要通過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方式,為風水建立完整的遺產檔案;通過使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風水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并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通過出書、培訓、研討等途徑,使風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能夠繼續作為活的文化傳統在相關范圍內得到繼承和發揚;通過傳媒傳播,加深公眾對風水的了解和認識,促進社會共享;通過具體措施,以保證風水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傳承和發展,保護該項遺產的傳承人對其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所享有的權益,以及防止對風水的誤解、歪曲或濫用。遺產像健康一樣,失去之時,珍惜之日。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國人大聲疾呼端午節是中國的。將來日本“風水”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國人再大聲疾呼風水是中國的。
第十,風水做文化產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風水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包括天壇等在內的物質財富和理論實踐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之一,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也是絕對數量非常稀少的原創性文化作品,并且越來越稀少。而未來中國有16億人口,其中近半數人口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學歷,以及伴隨而來的文化消費需求。守護自己的文化資源不轉化為發達國家的產業資源,管理自己的文化市場不成為發達國家通俗文化產品傾銷的市場,是國家、民族和公民的共同責任。
文化產業的發展依賴于內容,而內容的發展依賴于對文化資源的控制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這種從資源潛力走向產業實力的關鍵是開發與創意,而通過使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開發創意文化資源,是可以“后來者居上”的。錯過了有線電話的人們可以選擇直接進入移動電話,沒有普及有線電視的地區可以選擇直接接收衛星電視。新技術的發明與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后發達國家能夠直接使用最新的技術成果,加快產業發展的速度。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是當代文化產業的基礎工程,關乎民族文化的傳承,依賴遺產資源的共享,通過國家強力主導下產業政策的調整和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世界最大規模單一文字產品消費市場的優勢,中國完全可以使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國民財富,文化資源大國成為文化產業強國,而風水文化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十一,風水做分類標準
國際化標準組織(1SO)關于標準的定義:“得到一致(絕大多數)同意,并經公認的標準化團體批準,作為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準則、規則或特性要求,供(有關各方)共同重復使用的文件,目的是在繪定范圍內達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中國(GB 3935.1-96)關于標準的定義:“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上述活動主要包括制定發布及實施標準的過程)!睒藴蕜澐譃閲覙藴、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等4個層次。各層次之間有一定的依從關系和內在聯系,形成一個覆蓋全國又層次分明的標準體系。
風水在英語里的發音是“風水feng shui”,書寫也是漢語拼音的“feng shui”,據說是少數幾個漢英通讀的名詞。但是,風水在中國沒有國家標準,也沒有政府“白皮書”。在不同時期、不同部門對于風水都有不同的定義。宣傳部門過去將風水列入封建迷信的范疇,現在可能列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文化部門可能將風水列入文化遺產的范疇;建設部門可能將風水列入景觀規劃、建筑設計、裝修裝飾的范疇;工商部門可能將風水列入經營范圍的范疇;公安部門可能將風水列入招搖撞騙的范疇。風水也沒有“行業標準”,學院里做風水研究的專家學者;寫字樓里做風水策劃的咨詢人員;地攤上做風水算命的江湖人士。
對于風水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說法。風水也沒有“行業協會”,幾家大學風水教材,幾百家風水網站,幾千家風水公司,幾萬名風水從業人員,自生自滅、自由發揮、自成體系、自學成才、放任自流。究其原因,不是人們不愿意做標準、做協會,做自律,做“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而是不被允許。就像人們隨地大小便,不是希望而是找不到廁所一樣。與此同時,政府也有政府的難處,除了按照法律程序辦事以外,政府的一舉一動代表價值取向、影響所謂輿論導向。
因此,推出一堆“非政府組織”或者“非營利組織”或者“民辦非企業單位”,充當制定“行業標準、行為規范、個人守則”的運動員,而政府擔當批準或者不批準的裁判員,則成為借鑒國際社會處置方式的模式。
風水做標準,不僅可給風水作定義、分類、檔案;給行業作規范、機構作秩序、從業人員作自律,還可以保護國家知識產權,界定擁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分配國家利益、產業利益、企業利益和私人利益;甚至還可以作為應付入侵的壁壘。隨著標準時代的到來,美國已開始從技術戰略向標準戰略轉移,從技術立國向知識產權立國轉移。中國雖然現在無法將風水以及產品、服務制定成為國際標準,但是決不能放棄風水做標準的努力。三、風水怎么做,風水由民辦非企業單位去做
第十二,風水由民辦非企業單位去做
關于非營利組織的定義,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萊斯特 薩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具有以下5個特征的組織界定為非營利的組織:(1)組織性;(2)非政府性;(3)非營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中國1998年《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關于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定義:“是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
政府導向:“要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堅決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和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團體、行業協會、 商會和中介機構的作用!
北京市民政局課題組2006年《關于促進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研究報告》關于加強北京市民辦非企業單位建設工作的若干建議和思考:
(一)切實提高認識,積極培育和發展民辦非企業單位;(二)改革現行雙重管理體制;(三)制度建設;(四)政策扶持; (五)資金扶持;(六)強化服務;(七)加強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自律、互律、他律能力建設,重塑行業誠信;(八)改進管理工作;(九)加強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自身建設;(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
第十三,目標
在2013年或者2019年,有可能將由民辦非企業單位申報風水進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第十四,方略
“乘勢利導,因時制宜,不與水敵”是前人治水的方略,也是民辦非企業單位從事風水做遺產、做文化、做標準的方略。